正当南方太平军和清廷镇压兵马不断交战的时候,紫禁城中,咸丰皇帝也在考虑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
“漕粮海运?这能行吗?”
杜受田站在咸丰皇帝面前,正色道:
“陛下,大清已经必须要考虑这件事情了。”
君臣两人讨论的“漕粮海运”,指的是将原本通过京杭大运河从江南运输粮草的方式,改为海上运输。
华夏利用水上运输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三皇五帝时就已经有所记载。
尤其是在隋炀帝杨广弄出了京杭大运河之后,漕运的运输量更是每个朝代都屡创新高,成为了沟通中原、江南和北京一带最重要的通道。
到了大清时期,为了把江南充沛的物资钱粮运往京师,大清还特地设置了“漕运总督”这么一个一品大员的官衔。
凡事有利就必然有弊。
漕运的弊端有很多。
因为运河河面不宽导致的行船困难,运输效率低。
需要大量纤夫劳工,导致劳动力的浪费。
在漕运过程中从上到下的贪污腐败更是如影随形,根本无法避免,给朝廷带来了大量的损失。
此外,维护漕运的成本也是巨大的。
这里就不得不说到华夏的母亲河——黄河。
古代人也没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导致黄河上游水土不断流失,泥沙含量越来越高。
这样的后果就是黄河的河床不断提升,决堤、改道次数越来越多。
时间线越往后,黄河造成的威胁就越大。
宋朝时,黄河就已经是一条地上河,高过近在咫尺的都城汴京。
元朝时,黄河决堤让中原变成一片泽国,直接导致了“莫道石人一只眼”的元末红巾军大起义。
明朝时期,黄河夺淮河入海,让江苏一带遭遇了无数次洪灾。
到了大清,黄河的脾气依旧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
从江南前往北京的漕运是无论如何也得跟黄河联通的,只要黄河泛滥,漕运就得中断。
单单是康熙时期,就有整整三十多年的时间在治理黄河。
随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大规模治理黄河的工程总计不下五十次。
治理黄河有多贵呢?
单单是道光二十三年开始的“中牟九堡大工”治理工程,耗银就达到惊人的一千三百五十一万余两!
这还仅仅是道光皇帝在位三十年间七次治理黄河中的一次而已。
之前的强盛富庶的大清还能勉强承受这样的成本,但如今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的大清可就再也无力支撑了。
而且还并不仅仅是黄河,整个京杭大运河数千里的水路每年也都需要不同程度地疏浚以维持通航能力,这同样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杜受田强调道:
“皇上,若是采用漕粮海运,每年至少能给国库节省三百到五百万两银子!”
“而且,先帝在位时期就已经验证过漕粮海运的可靠性了。”
早在大明时期,就已经有人提出过“漕粮海运”的设想。
到了道光时期,实在是无法忍受漕运带来的巨大支出,道光皇帝下令进行了第一次“漕粮海运”。
这一次大约有一千多艘船只装载着满满当当的物资,从杭州出发,一路抵达了北京。
经过测算,这种方式进行的运输至少能节省清廷超过三成的成本。
但这次海运虽然非常成功,最终却并没有被推行下去。
年轻的咸丰皇帝叹了一口气,对着面前的杜受田道:
“杜师父,朕当然知道漕粮海运的好处,可是……”
顿了顿,咸丰低沉地开口。
“那是百万槽工衣食所系啊!”
漕运发展至今,早就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比庞大,利益盘根错节的团体。
单单是在漕运系统中工作的各种劳动力就超过百万,若是再加上背后的家庭,这可是一件涉及到几百上千万人的大事!
这些劳动力绝大部分都是拉船的纤夫和沿途的搬运工,一旦改用海运,他们的结局就是立刻失业。
若是这几百万劳动力失去工作,集合起来造反……
漕运水道还能直通大清京师!
想想,都让人头皮发麻。
这也是明、清历朝皇帝一直不敢动漕运的真正关键原因。
皇位!
杜受田颇为坚决,开口道:
“陛下,现在事情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了。”
“若漕运继续下去,大清必然会在二三十年内被彻底拖垮!”
“只有现在就行动起来,节约大清从江南的运粮支出,才能给将来留下希望!”
咸丰皇帝再度沉默。
杜受田继续道:
“而且如今的海船越来越大,许多海船的运输量单艘就能达到漕运船只的十倍,甚至犹有过之!”
“大清还可以借助漕粮海运的机会发展造船业,这对大清水师同样是巨大利好,可免受当年鸦片战争之耻辱!”
最后这句话终于打动了咸丰皇帝。
他咬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