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叛乱结束。
奥托一世再次被送回雅典,这一次没有盛大的欢迎仪式,有的只是满地狼藉,小心翼翼的忠诚派护卫。
“国王陛下万岁!奥托一世万岁!”
奥托一世的支持者高喊着他的名字,虽然远不及胜利大游行时热烈,但却让他热泪盈眶,因为在他看来这一次绝非虚情假意,只有最忠诚的子民才会在此时高喊万岁。
奥地利帝国的记者们纪录了这历史性的一幕,奥托一世再次回到了他忠诚的希腊。
其实报社的编辑们对此意见很大,因为标题太过恶俗,但也只能私下里抱怨一下,毕竟这个标题是弗兰茨起的。
轻装简行的奥托一世、风尘仆仆的忠诚派士兵和官员、满目疮痍的城市,以及奥地利帝国的新式战舰和仪仗队,在同一幅画面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奥托一世看了看雅典城的残垣断壁,又看看自己的手,不禁失声痛哭。
伊奥尼斯·马科里亚诺斯毫无悬念地被以叛国罪处死,在法庭上他依然坚称自己是个爱国者。
不过并没有人相信他的鬼话,陪审团全票通过了对伊奥尼斯·马科里亚诺斯叛国罪的判决。
行刑前伊奥尼斯·马科里亚诺斯再次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但依旧没人回答他,也许是无法回答,也许是不愿回答,也许是没有必要回答。
雅典城防军司令都参与了叛乱,这是奥托一世万万没想到的。不过按弗兰茨的话说,看错一个人可能是一时失察,但是连续几任城防军司令都所托非人,这就是奥托一世的问题了。
通常来说和一个国王在其国家首都谈论安全问题是十分愚蠢的行为,但是此时的雅典,奥托一世确实应该交到更加值得信赖的人手中。
奥托一世按照弗兰茨的建议,一方面提拔了这一次战争中的有功之臣,另一方面则是大面积地任用德意志官僚。
此外奥托一世还向弗兰茨借调了一批奥地利帝国候补官员,弗兰茨对此倒是没什么意见。
奥地利帝国确实很缺官员,但是能在希腊实习也是好事。毕竟没有经验的官员,除非天赋异禀,否则在奥地利帝国这样的官场环境大多数时候只能是拖累。
但希腊的情况却又不同,刚刚经历战火的希腊,官员有着绝对的权威,他们可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政治理念。
在奥地利帝国则不同,弗兰茨一般会让这些后补官员去教书,毕竟学生相对更加单纯更容易管理,可以逐步积累经验。
如果让这些毫无经验的官员去直接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那么很可能会把人逼疯,甚至把事情搞到无法收场的地步。
至于所谓的国际影响,弗兰茨并不在乎,毕竟他派去的是一群乡村教师。
奥地利帝国军队在雅典城内秩序稳定之后便正式向希腊军队移交了城市的防御,军队在最短的时间内撤离了希腊。
奥地利军队还带走了一百多名涉嫌杀害奥地利帝国记者和迫害德意志侨民的希腊人,月末的德意志邦联大会上,这些人将会被审判,然后得到应有的惩罚。
当然,即便是德意志邦联未对其作出处罚,奥地利帝国也会处死他们,因为这些人在希腊就已经被判了死刑。
弗兰茨不会让奥地利的民众失望,他需要国民对国家有一种自豪感。这对于一个普世帝国来说尤为重要,虽然也会有一些负面影响就是了...
在不为人知的角落,弗兰茨用光明正大的手段彻底铲除了希腊的亲英派和亲俄派,以及投降派。
所谓的投降派其实就是对心系奥斯曼统治的希腊人,这些人在此时的希腊王国过得不舒服或者是因为更大的利益诱惑,他们希望希腊能重归奥斯曼帝国治下。
弗兰茨解决掉了这些人,又在希腊政府中参进了大批德意志官员,此时的希腊算是和奥地利帝国彻底绑定了。
不过他并没有任何想要希腊加入德意志邦联的意思,毕竟这样不但容易刺激到列强,更容易刺激到希腊人敏感的民族自尊心。
希腊问题自此已经基本结束,不过奥地利帝国的麻烦还没有结束。
在封锁雅典港口期间有数艘英国商船试图突破封锁遭奥地利帝国海军击沉,英国政府对此已经向奥地利帝国政府发出照会,要求奥地利帝国作出解释,并作出赔偿。
当然英国人是不会承认自己的商船试图突破战区封锁线之类的事情,他们强调的是商船、非交战国、自由贸易。
不过在皮勒斯多福伯爵去世之后,最后的老牌亲英派也消失了。此时奥地利帝国外交部已经被热血青年占领,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2岁的部门可不会轻易妥协。
“这位绅士,您有什么证据证明贵国的船只不是正在试图突破交战区域内我军的海上封锁线?”
奥地利帝国新任外交大臣哈贝斯库漫不经心地问道。会议已经开了四个小时,双方依然是毫无进展。
“因为那是一艘商船!我们的国民是在进行自由贸易,与你们的战争无关。”
英国外交官理查德·科布登再次强调。哈贝斯库只是冷笑道。
“与战争无关?那他们为什么要突破封锁线?你说他们是商人?我看他们像是军火贩子!”
“你这是污蔑!我们的商人都是合法合规的,在大英帝国船务局有备案的!我倒是要问问你们有什么权力封锁雅典自由贸易港。”
“雅典是希腊的领土,希腊国王自然有权利封锁雅典港。倒是雅典叛乱其他国家的侨民都多少受到了波及,你们英国商人为什么还能自由贸易?
难道叛乱者和你们的商人有什么交易吗?”
“你不要含血喷人!”
“你先别急。我们在雅典的一家旅馆中发现了一张契约书,上面约定贵族的库克船长将伊奥尼斯·马科里亚诺斯及其家人送到英国就有三千英镑的酬劳。”
...
虽说外交官们彼此争执不下一副要大打出手的样子,但是英奥两国王室之间的来往却丝毫不受影响。
阿尔伯特亲王此时亲自来到了维也纳,他的目的与英国商船被击沉一事无关,邀请弗兰茨和奥尔加参加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世界博览会才是他此行的真正目的。
(本章完)